4月8日,广州黄埔深圳黄金期货配资,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南园的ADC(抗体偶联药物)生产园区竣工启用。这也是大湾区首个ADC生产园区,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抗癌创新药“广州造”。
从2017年落户黄埔,从PD-1到ADC,从产能2000升到如今的6.5万升,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作为百济神州的重要战略布局,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大分子生产最大的基地之一。这也是广州乃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17年起,包括阿斯利康、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在内的一大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陆续落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据统计,2023年全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4000家,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形成研发在国际生物岛、中试在广州科学城、制造在中新知识城的产业空间格局。
在中国,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中部地区等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显。而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广州、深圳为驱动,一个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南方日报记者严慧芳
更多抗癌创新药“湾区造”
ADC,抗体偶联药物的简称。区别于小分子药物或生物药,ADC通过一个化学连接子将具有细胞毒性的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至生物成份(即抗体)上,从而兼具抗体的靶向选择性和高效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杀伤力。
ADC被视为继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之后,肿瘤治疗的新风口。“简单来说,ADC是抗癌药精准的制导导弹,可以精准把治疗药物带进癌症组织和细胞。”百济神州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指出,ADC赛道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创新药领域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64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0.0%。
位于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南园的ADC生产园区,占地5.8万平方米,将成为百济神州ADC药物研发和生产的核心基地。园区内建设了两个主要生产车间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前期已建成包括抗体偶联、超滤纯化和无菌灌装冻干在内的生产线,并配备了ADC专用的QC分析实验室,以及MST和工艺开发实验室,以全面支持技术转移和商业化生产。
“ADC生产园区启用后,每年可以交付60—120批产品,年产能360万瓶药物。”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技术运营及生产负责人李奎星介绍。该车间计划2024年二季度投入使用,并预留了未来扩展空间,可以扩大生产能力两倍以上,充分满足市场对创新药物的需求。
这也是大湾区首个ADC生产园区,意味着未来更多创新抗癌药“湾区造”。在同一片热土上,类似的首个并不少见。康方生物抗癌药全球最大“灵活工厂”、全球制药巨头GE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独立真菌实验室、华南最大免疫细胞药物生产基地……均选择落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世界级创新药物。
为何选择持续加码广州基地?吴晓滨表示,生物制药需要非常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和集群效应,离不开政策支持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大湾区生物医药发展有很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的氛围土壤,这也是百济神州持续加码广州的底气。”
最高50亿!重金支持生物医药创新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目前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其中之一便是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扶持。梳理可见,近年来,广东各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礼包”如雨后春笋,力度之大在全国前列。
《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创新能力国内一流,体制机制、服务体系、市场竞争力国际领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广东2020年3月出台的《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在创新布局、平台建设、技术供给、企业培育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力争把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被称为“生物医药创新政策十条”的这份措施,提出以广州、深圳市为核心,打造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同联动、资源集聚的广深港、广珠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聚区。
在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是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3年广州市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产业总产值达1178亿元,跻身国家第一梯队。
广州以及各区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更是“豪气十足”。2024年1月,《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对重大创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其中,提出要支持全球顶尖项目,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师、战略科学家领衔的具备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应用前景明确广阔的生物医药顶尖项目,在项目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按“一事一议”原则,市、区共同给予人才奖励、研发和产业化奖励、投资入股、贴息贷款等全链条支持,最高支持额度50亿元,支持期限最长5年,并对项目用地、规划、审评审批,以及企业产品进出口等开设专门服务通道。
最新发布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则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扶持条款。例如对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创新药或改良型新药,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扶持,获得新药证书或注册批件,给予1000万元补贴,叠加广州市的政策,一项新药问世,企业最高可获得约1亿元扶持,支持力度可谓全国最大。
同样拥有重磅政策“红利”的还有南沙。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正式对外公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海洋科学等全产业链发展。其中,放宽医药和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的探索尝试,为南沙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再添利好。
数据显示,目前,南沙已累计落户超过400家生物医药企业,培育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医谷、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等平台项目,汇聚的生物医药企业涉及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药物、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密集发放的政策“礼包”,提振信心也凝聚人心。“十年前,海外生物科技专家回国创业,首选可能是长三角或者京津冀,现在,回国创业的科研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此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大湾区一系列政策落地也令专注mRAN疫苗研发的惠正奇医药(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回爱民印象深刻。今年3月《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式发布,针对产业紧缺人才,专门推出了精准的引才政策,提出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并制定不同的奖励名额分配规则。回爱民对“人才高质量发展30条”的评价是“务实、接地气”,“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来看,长三角先行一步,但大湾区拥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比如财政力量,研发与临床资源,跟港澳的人才交流、后端的生产能力,等等。政府的务实精神更是我把创业公司落地在大湾区的原因。”
“百济神州在广州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离不开政策和产业各方的全面支持和密切合作。我们将继续依托广州和大湾区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和人才优势,致力于打造一个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卓越中心,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进程,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可及、可负担的创新药物。”百济神州吴晓滨表示。
跨越寒冬,生物医药如何寻求机遇
火热政策扶持的另一面是,近两年,受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以及集采等医药政策多重因素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在资本市场上持续“遇冷”。关于如何“过冬”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
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十分不易,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产品周期长的特点,创新企业从早期研发到产品上市的不同阶段都有挑战和风险,对投资依赖高。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指出,这两年受宏观经济周期和医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正遭遇阶段性的寒冬。风投不投,银行不贷,如果现金流进一步断裂,未来两年预计会有大批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会倒下。“广大中小企业是活跃的创新主体,如此将会挫伤产业创新活力,也不利于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很多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是过去五年十年的创新成果转化积累起来的,如果中途倒闭清零,对创新领域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生物医药的“寒冬潮”,回爱民也颇有体会,“有时候参加论坛,一场演讲下来,很多人找过来是求职。”不过他认为,就mRAN疫苗研发赛道来说,更主要的原因是前几年市场投资过热,涌现出上百家公司,目前有一些调整也是合理的。“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mRAN的两位研究者,我对这一赛道绝对有信心。”回爱民透露,去年寒冬的情况下,公司仍拿到过亿元包括政府产业基金和市场化资金在内的首轮融资。“市场重整带来的利好是人才的流动,我们公司目前有近2/3人才来自广州和大湾区。生物医药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人才,推动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如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和资本市场深度融合,扶持生物医药尤其是中小型初创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今年提出了“关于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中小型创新企业支持和补贴”的建议。他指出,在资本市场遇冷的情况下,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助其形成内生动力,营造更好的产业创新生态。同时,建议加大现有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力度,政府引导基金加大对生物医药“投早投小”的倾斜,明确“投早投小”的责任机制和相关配套。
数据显示,中国研发企业全球占比持续上升,截至2023年1月在研管线数量达到5033个,位列全球第二。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林建宁此前指出,创新和国际化是中国医药未来的出路。
资深业内人士指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前期创新科研的大量投入,也需要后端消费市场的支持。如何让集采更加科学高效落地,让市场端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同样关键。
从广州最新发布的政策“礼包”来看,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均在重点之列。《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鼓励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在生物医药领域“投早投小投创新”。改进现有政府引导基金、国资投资基金的项目考核机制,简化被投项目的投入与退出程序。建立容错机制,对被投的早期项目实施“整体动态盈亏平衡”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不以单个投资项目论成败。
在鼓励“出海”方面,上述措施也指出,引导重大创新产品加速国际化发展,对完成自主研发并承诺转化生产的1类创新药,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等机构药物临床试验许可,经评审,对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分别给予最高500万、1000万、3000万元资助深圳黄金期货配资,每个企业或机构每年资助不超过1亿元。